假如能穿越到2029年,你想做什么?

    来源:维小维生素

    假如能偷看2029年

    你想看什么?

    如果有时间机器让你有机会偷看到2029年,你想看什么?

    每个人可能都会想:

    别说看到2029年了,假如提前一个月知道团贷网要倒我就赶紧把钱取出来了。

    如果能看到十年后的情景,哪怕是一分钟,我会清楚现在要做什么。

    对于穷人(比如我)来说,想看2029年股市最高值的公司,那么就有十年的时间做局。

    接下来都不用上班,直接用所有的钱去买那只未来会成为第一的股票;

    对于单身狗(比如我)来说,想看十年后自己身边的男神是谁。

    然后现在就走到他身边说:“别废话了,我们直接在一起吧,因为我看到十年后了”。

    结果大家都能猜到,那人八成会觉得我是个刚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患者,说不定就赶紧溜了。

    可是事实上,我们根本看不到未来。怎么办呢?

    无妨,现在给你一个进入未来的公式:2029年的未来进步=2029年的现状=从现在至2029年开始各种成功事件的组合。

    也就是说,现在开始的成功事件就是对未来十年时差的提前套利。

   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:未来已在此处,只是分布不均。

    可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未来的丝毫踪迹啊?

    怎么别人就能那么快感受到蓝海的趋势、风口的转向,怎么我们就只能被动等待别人的提醒呢?

    看了北大心理学教授、《最强大脑》科学判官魏坤琳等老师编著的《认知尺度》,我才知道,之所以感觉不到未来的风向,是我的认知思维没跟上社会的发展。

    抓住未来,你只需要做到两点。

    感受同侪压力

    获得内隐知识

    周末的时候去了一趟香港,见了一位在科技大学读博的闺蜜。

    看到她的住处后,我生平第一次知道:原来传说中香港的棺材房真的不是无中生有啊。

    形容的还真是贴切:她住在客厅,房间小到只能放一张单人小床和书桌,完全塞不下其他物品。

    别说参观,就连转身都困难。凳子不够,地板来凑。

    就是这样的小房间,每月房租就要3千。

    我不解地问她:

    “你都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了IF7分的文章,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博,图什么呢?

    去其他任何地方读博都不用那么辛苦,也没那么大压力。”

    她轻飘飘说了一句:“我就是来找虐来了”。

    经她解释,我才明白,在科研界有个明显的现象,全世界某个领域的主要论文都是几个顶尖实验室的人写出来的,获诺贝尔奖的人集中在几个实验室。

    聪明人扎堆出现,所以一流的实验室往往汇聚了一大批优秀资源。

    厉害的是,这些顶尖实验室有一套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、行事习惯、研究方案和思考思路。

    这些东西课本上学不来,论文里也看不到,都是内隐的知识。

    如果想靠近大咖,学习精英们的内隐知识,就得到他们集聚的地方去学习,感受同事的压力,思考他们的认知。

    这样无疑是最撕裂的成长,而且十分痛苦,但是毫无疑问,你的进步速度最快,成功的几率也更高。

    想独孤求败,身边就得高手如云。

    想学到最深处的知识,就得去最接近内核的地方。

    美国硅谷集聚着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科技公司,这不仅让硅谷成了全世界IT从业者的朝圣之地,也使得硅谷在IT领域所向披靡一往无前。

    同理,江浙沪包邮真的不是段子,搞新零售和电商的创业者都想去杭州瞧一瞧,那才是真正的“电商之都”。

    高端社群产生高阶思维,这是你最接近未来的手段。

    降低脑负荷

    进行认知卸载

    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黄扬名说:“适当地忘记才能更好地牢记,只有大脑容量充沛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创造”。

    对我们来说,当今是信息过载的时代,每个人的精力、效率和记忆力都是有限度的。好像记的东西越多,我们就越焦虑。

    时间长了,我们就像一架装满货物的马车,看着前路还长,却根本跑不动。

    明明是超载了啊,怎么会跑得动?

    其实,不要一直处在满载的状态,适当做一些卸载,我们的表现说不定更好。

    几年前有这么两个实验:

    第一个实验:两组志愿者要记同一个东西,第一组志愿者能把要记的东西存在优盘里,在最后做记忆测试之前,可以打开优盘再复习一遍,而第二组不可以。

    第二个实验:两组志愿者同时记另外一件事情,然后进行测试。

    研究结果发现,把内容存在优盘里的志愿者记忆表现更好,但是这组志愿者在第二个实验中也表现更好。

    咦,这就奇怪了。

   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,他们之所以表现更好,是因为把知识放在优盘里的时候,心里压力更小,认知能力不是出于满载状态,就有更多的资源做后面更多的测试。

    当你感觉大脑负荷太重、运转不下去的时候,不妨及时清理缓存,来个认知卸载。

    高管之所以成为高管,不一定是记忆力高超,而是明白用邮件区分轻重缓急;

    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,经常产生天马行空的灵感,往往是归因于及时清空垃圾信息;

    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,我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知识?

    学会卸载比保持满载更重要。


    写在最后

    哈佛大学尼曼学者安替说过,成为认知学徒是最快速的成长方式。

    穷人想的是自己要挣更多的钱,富人想的是请别人帮忙挣更多的钱;

    穷人想的是花时间省钱,富人想的是花钱省时间来挣钱。

   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差距,就在于认知。

    同理,当年一个班的同学,一般过个5-10年就能有明显的差距,无论是金钱观还是思维意识,导致差距的根源也在于认知。

    所以,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:如果能回到2029年看一眼,你想看什么?

    我想看,那时候的自己,和别人的认知差距到底有多大。

    当代的我们,输在考试成绩,输在原生家庭,都不叫输在起跑线。

    只有输在认知思维,我们才是真的输了。

    更多 生活